顯示包含「閒聊幾句」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閒聊幾句」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需要一種渴求, 去阻止鬆懈的萌生

本來想寫一篇從心理上調節機能的文章. 但看了, 其實有更多比我成功的人講了我想講的一些心態. 而且寫得更好.

有幾點在我下筆前想分享的
- 需要經常保持一種好奇去追求的心
- 即使追求緊的東西在別人眼中毫無意思, 反智的. 有時候人生就需要愚蠢一下, 當作獎勵

有一點很有趣, 亦是自己經常在思考. 只是方向有點不同. 就是為離去作準備, 而偉人的不同就是想遠一點, 是整個人生

* 最後有趣是,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是由一位相對失敗的人所寫出來, 大智未必一定成功

請細心看來自 "理當快樂" 的文章 (http://blog.yam.com/heuss/article/5166213)

但我害怕有一天這美好的文章消失, 我抄一份在底部


Steve Jobs: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前一篇談到Che這個神,今天來貼一篇許多Apple迷心中的另外一個神-Steve Jobs的演講,夾不死先生在許多Mac user心中不只是品味、技術的象徵,還是他們精神上的導師(Guru),這篇演講沒有大道理,用語平易,卻十分令人動容。
Steve Jobs是在2005/06/12參加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畢業典禮,發表了一篇簡短的演說,這算是老新聞了,英文講稿在史丹佛的官方網站,中文翻譯是網路上不知名人士的版本,我稍稍更動部份文字。(如有著作權相關問題,還請惠予通知)
以下就是演說的全文。
10/4補: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九月號有蘋果的正式中文翻譯授權版本《傾聽你的心跟直覺,找到所愛》,還請別再引用此處拙譯,謝謝。

夾不死在這篇演講中說了三個故事,我用我的話摘要一下。
Story I: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Story II:選你所愛,然後從一而終,也許會有短暫的失落,但最終一定會有美好的回報。
StoryIII: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導師,為了好好死,你得努力好好活著。

Steve Jobs於2005年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全文
Steve Jobs,in Stanford University,delivered on June 12, 2005
全程演說Mp3檔案(按此下載,全長17:53,前面有三分鐘是主持人拍Steve Jobs馬屁的廢話)。
部分影像wmv檔(按此下載)。
原文講稿請參閱史丹佛官方網站



今天,很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過,說實話,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
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如何串連在一起。
我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待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了。到我退學前,一共休學了十八個月。那麼,我為什麼休學?(聽眾笑
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
我的親生母親當時是個研究生,年輕未婚媽媽,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她強烈覺得應該讓有大學畢業的人收養我,所以我出生時,她就準備讓我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但是這對夫妻到了最後一刻反悔了,他們想收養女孩。所以在等待收養名單上的一對夫妻,我的養父母,在一天半夜裡接到一通電話,問他們「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們要認養他嗎?」而他們的回答是「當然要」。後來,我的生母發現,我現在的媽媽從來沒有大學畢業,我現在的爸爸則連高中畢業也沒有。她拒絕在認養文件上做最後簽字。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保證將來一定會讓我上大學,她的態度才軟化。
十七年後,我上大學了。但是當時我無知地選了一所學費幾乎跟史丹佛一樣貴的大學(聽眾笑),我那工人階級的父母將所有積蓄都花在我的學費上。六個月後,我看不出唸這個書的價值何在。那時候,我不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唸大學能對我有什麼幫助,只知道我為了唸這個書,花光了我父母這輩子的所有積蓄,所以我決定休學,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時這個決定看來相當可怕,可是現在看來,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聽眾笑)
當我休學之後,我再也不用上我沒興趣的必修課,把時間拿去聽那些我有興趣的課。
這一點也不浪漫。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退費五分錢買吃的,每個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繞過大半個鎮去印度教的Hare Krishna神廟吃頓好料,我喜歡Hare Krishna神廟的好料。
就這樣追隨我的好奇與直覺,大部分我所投入過的事務,後來看來都成了無比珍貴的經歷(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舉個例來說。
當時里德學院有著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書寫教育。校園內的每一張海報上,每個抽屜的標籤上,都是美麗的手寫字。因為我休學了,可以不照正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上書寫課。我學了serif與sanserif字體,學到在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學到活字印刷偉大的地方。書寫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掌握的,我覺得這很迷人。
我沒預期過學這些東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麼實際作用,不過十年後,當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時,我想起了當時所學的東西,所以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麥金塔裡,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
如果我沒沉溺於那樣一門課裡,麥金塔可能就不會有多重字體跟等比例間距字體了。又因為Windows抄襲了麥金塔的使用方式(聽眾鼓掌大笑),因此,如果當年我沒有休學,沒有去上那門書寫課,大概所有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些東西,印不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漂亮的字來了。當然,當我還在大學裡時,不可能把這些點點滴滴預先串連在一起,但在十年後的今天回顧,一切就顯得非常清楚。
我再說一次,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Jobs停下來喝水)
我的第二個故事,是有關愛與失去。
我很幸運-年輕時就發現自己愛做什麼事。我二十歲時,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媽的車庫裡開始了蘋果電腦的事業。我們拼命工作,蘋果電腦在十年間從一間車庫裡的兩個小夥子擴展成了一家員工超過四千人、市價二十億美金的公司,在那事件之前一年推出了我們最棒的作品-麥金塔電腦(Macintosh),那時我才剛邁入三十歲,然後我被解僱了。
我怎麼會被自己創辦的公司給解僱了?(聽眾笑)
嗯,當蘋果電腦成長後,我請了一個我以為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幹的傢伙來,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幹得不錯。可是我們對未來的願景不同,最後只好分道揚鑣,董事會站在他那邊,就這樣在我30歲的時候,公開把我給解僱了。我失去了整個生活的重心,我的人生就這樣被摧毀。
有幾個月,我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我覺得我令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我把他們交給我的接力棒弄丟了。我見了創辦HP的David Packard跟創辦Intel的Bob Noyce,跟他們說很抱歉我把事情給搞砸了。我成了公眾眼中失敗的示範,我甚至想要離開矽谷。
但是漸漸的,我發現,我還是喜愛那些我做過的事情,在蘋果電腦中經歷的那些事絲毫沒有改變我愛做的事。雖然我被否定了,可是我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
當時我沒發現,但現在看來,被蘋果電腦開除,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麼確定,讓我自由進入這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
接下來五年,我開了一家叫做 NeXT的公司,又開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也跟後來的老婆(Laurene)談起了戀愛。Pixar接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聽眾鼓掌大笑)。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NeXT,我回到了蘋果,我們在NeXT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電腦後來復興的核心部份。
我也有了個美妙的家庭。
我很確定,如果當年蘋果電腦沒開除我,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這帖藥很苦口,可是我想蘋果電腦這個病人需要這帖藥。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打你的頭。不要喪失信心。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這就是這些年來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侶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事業,事情只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聽眾鼓掌,Jobs喝水)
我的第三個故事,是關於死亡。
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聽眾笑)
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改變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
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症。我在早上七點半作斷層掃描,在胰臟清楚出現一個腫瘤,我連胰臟是什麼都不知道。醫生告訴我,那幾乎可以確定是一種不治之症,預計我大概活不到三到六個月了。醫生建議我回家,好好跟親人們聚一聚,這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建議。那代表你得試著在幾個月內把你將來十年想跟小孩講的話講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會盡量輕鬆。那代表你得跟人說再見了。
我整天想著那個診斷結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從喉嚨伸入一個內視鏡,穿過胃進到腸子,將探針伸進胰臟,取了一些腫瘤細胞出來。我打了鎮靜劑,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場。她後來跟我說,當醫生們用顯微鏡看過那些細胞後,他們都哭了,因為那是非常少見的一種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術,康復了。(聽眾鼓掌)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候,我希望那會繼續是未來幾十年內最接近的一次。經歷此事後,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純粹想像時,要能更肯定地告訴你們下面這些:
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聽眾笑)
但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逃得過。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開出道路。現在你們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逐漸變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是這是真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要被教條所侷限--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最重要的,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聽眾鼓掌)
在我年輕時,有本神奇的雜誌叫做《Whole Earth Catalog》,當年這可是我們的經典讀物。那是一位住在離這不遠的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發行的,他把雜誌辦得很有詩意。那是196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跟桌上出版還沒出現,所有內容都是打字機、剪刀跟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雜誌內容有點像印在紙上的平面Google,在Google出現之前35年就有了:這本雜誌很理想主義,充滿新奇工具與偉大的見解。
Stewart跟他的團隊出版了好幾期的《Whole Earth Catalog》,然後很自然的,最後出了停刊號。當時是19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在停刊號的封底,有張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那種你四處搭便車冒險旅行時會經過的鄉間小路。
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那是他們親筆寫下的告別訊息,我總是以此自許。當你們畢業,展開新生活,我也以此祝福你們。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非常謝謝大家。 (聽眾起立鼓掌二分鐘)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有關:「額外印花稅」和「買家印花稅」


政 府已決定將修訂《印花稅條例》, 調整「額外印花稅」
的稅率及延長有關的物業持有期, 並引入適用於香港永久性
居民以外的任何人士取得住宅物業的「買家印花稅」。


The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amend the Stamp Duty Ordinance
(SDO) to adjust the rates and extend the coverage period in respect of the
existing Special Stamp Duty (SSD), and introduce a new Buyer’s Stamp
Duty (BSD) on residential properties acquired by any person except a
Hong Kong Permanent Resident (HKPR).






















「買家印花稅」
「 買家印花稅」會在現有的從價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
(如適用) 之上對香港永久性居民以外的任何人士或公司取
得住宅物業的交易徵收, 以物業交易的代價或物業市價之估
值 (以較高者為準) 計算, 稅率劃一為15%。
以 上措施適用於所有在2012 年10 月27 日或之後取得的
住宅物業。


BSD
The BSD will be charged at a flat rate of 15% of the stated
consideration for the transactions or market value of all residential
property transactions, whichever is higher, on top of the existing ad
valorem stamp duty and SSD, if applicable, acquired by any person or
entity, except a HKPR.
The above measures are applicable to al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acquired on or after 27 October 2012.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轉貼:商舖投資面面觀

1月 9日 星期一 10:20 更新
【iMoney智富雜誌—置業安居】
 
剛剛過去的聖誕新年假期,香港知名旅遊區人山人海,旅客和本地遊人擠滿街道,名牌店外大排長龍,業者皆說生意大增至少20%。
目前,香港住宅價格正處於下降軌,看到上述盛況,有人興起投資商舖的念頭。要投資商舖,得先對商舖的分類與特性有個認識,才能幫助自己選擇。
首先,論地點,可分為旅客區與街坊區。在港島的旅客區有中環蘭桂坊、銅鑼灣。九龍則有尖沙咀、旺角,其他所有地區皆屬本地街坊消費者的購物區。
一般人難買旅客區店舖
目前,旅客區的店舖價格驚人,已不是一般人有能力投資。試想想,銅鑼灣羅素街一個店舖每月租金高達600萬元,這個店舖的市場價值可想而知。非超級富豪或上市公司根本就買不起。其他以本地消費者為目標的商舖,又可以分為港鐵站附近及非港鐵站商舖,及有錢人住宅區與公屋區。
有港鐵的地方,商圈可以擴大至半徑5公里範圍,沒港鐵的地方,一般消費者是來自半徑兩公里之內的人,價值當然也不一樣了;有錢人的住宅區,商舖的價值也自然高一些,因為消費力強,可賣高檔東西,看看香港的超市,同一集團的超市,以不同品牌經營,售價不一樣,對象、地點自然也不一樣。
依地點分類之後,又可以依種類分類,可分為商場及街舖兩種,商場又可因業主的性質分為僅有一個大業主持有的商場及分散為多個小業主持有的商場。
很明顯的,一般而言,由大業主持有的商場的生意比較好,也比較高檔;由眾多小業主持有的大多都是售賣廉價物品的地方。當然,如果能吸引人潮,廉價商品也有其吸引力,深水地鐵站上的專賣電腦的黃金商場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深水成功之後,灣仔、旺角也打造了另外兩個電腦商場,也是成功的。
專題式商場吸引力較高
另一個成功的例子,是旺角專賣手機的先達廣場,值得留意的是,上述幾個商場都在港鐵站附近,本身是旺區。由小業主持有的商場,最失敗的例子應該是中環的環球商場,這個商場在中環港鐵站上蓋,地點好得不得了,中環名店樹立全是名牌店,租金驚人,但是,中環名店全部是整幢商場內單一大業主持有,環球商場是唯一的失敗例子。
不論是本地消費者,或是外來的旅客,一些專題式的商場或街道的吸引力總是較高,而且多是自然形成,深水的黃金商場是自然形成;旺角的金魚街,波鞋街及服裝街也是自然形成;彌敦道的珠寶金飾成行成市,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以迎合自由行的內地旅客。既然同類商舖愈集中生意愈好,因此有錢的富豪、財團傾向有目的地開發一個主題,中環蘭桂坊就是盛智文打造出來的。
撰文:曾淵滄

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轉貼: 怎樣才算是最「便宜」?

朋友P的父母是典型省吃儉用的長輩,由於出身寒微,他們習慣在消費前,都會再三考 慮,認為值得才會花費。雖然朋友P的家庭算不上富裕,但能過著愉快的日子。然而有時 候,朋友P的父母為了怎樣才算是最「便宜」的問題而爭論,他們各有理據,令到朋友P左 右為難。
話說有一天,朋友P的媽媽應朋友的邀請,出 席一個自助午餐的聚會。由於當天的食物非常 鹹,所以午餐聚會後,朋友P的媽媽感到非常口渴,於是她跑到快 餐店,想要一杯凍檸茶來解渴。朋友P的媽媽仔細地看著餐牌,發 現一杯凍檸茶索價13元,而一份茶餐(公司三文治加凍檸茶)索 價26元。在稍加考慮後,朋友P的媽媽決定選擇三文治及凍檸茶的 茶餐。稍後,朋友P的媽媽與家人分享當天發生的事情,可是引發 了爭論,朋友P的爸爸覺得那茶餐不便宜,最便宜應只要一杯13元 的凍檸茶。讀者閱讀至此,你覺得那樣才算是最「便宜」呢?究 竟媽媽朋友P的有道理,還是爸爸有道理?
其實,兩者都沒有錯,他們爭論的原因是兩者用不同的尺去量度 「便宜」。朋友P的爸爸用的尺是金額的絕對值,只要能滿足需 求、花費金額最少便是最「便宜」的選擇。他覺得一杯凍檸茶既 能解渴,花費也是最少,所以朋友P的媽媽應該選擇單叫凍檸茶。至於朋友P的媽媽,她除了考慮貨品價錢 外,還考慮質量,即是否「物有所值」。雖然26元是花多了,但她有凍檸茶,也有三文治,吃剩的三文治還 可以拿回家給朋友P作下午茶,這比花13元只有凍檸茶更「物有所值」。 而餐廳方面其實是想利用套餐去加 大每宗的消費額。
在上述的例子,由於凍檸茶或茶餐涉及的金額不多,兩者帶來的滿足感分別也不大,所以選擇哪樣食品都無 傷大雅。相類似的情況是聖誕節自助餐,你會選擇價格低一點但普通的自助餐,還是價格貴一點但款式多、 有高級食材的自助餐?如何才算是「便宜」或「物有所值」,這全然是個人選擇,也沒有對錯。
如果你想成為精明的消費者,最好的習慣是除了考慮貨品的價格外,也要考慮貨品的性能及質素──究竟你想 要「金額低」但有機會物非所值,還是「稍為昂貴」但物有所值的東西,尤其是當你買一些金額極高的物 品,例如物業,售價及質素都要給予考慮,因為這會影響個人日後的財務安排。畢竟有時候,「物有所值」 比「便宜」更重要。
(資料來源: Yahoo 理財多面睇 2011年12月6日)

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轉貼:夫婦儲錢結婚買樓記

身邊有一些普通收入的朋友同事都會選擇租屋來居住,原因是沒法拿出三成首期,因而無法買樓置業。如月入$13,000,想申請政府公屋又不符合申請資格;想置業,除非問父母借貸,否則根本沒有可能有首期;而現實是父母都需要一筆養老金,不一定可以幫助子女置業。如有數個子女,那應該幫助哪名子女去置業呢?這又會加添一些無謂的爭吵,傷害家人之間的關係。因此很多人都為住屋而煩惱不已。
最近收到一讀者的電郵,他是一名32歲男士Y,與女朋友拍拖8年,正準備結婚。Y現時在政府任職社工,而女朋友則在一大型交通機構工作,他們月入都是穩定一族,但因為女方父母希望女兒能嫁得風風光光,要求男方要擺30圍酒席,以普通貨式6,000元一圍來計,連雜費要20萬元,加上禮金,金飾,大概要30萬元。
他們兩位在拍拖時已有結婚打算,開了聯名戶口,已儲蓄了8萬元。其餘22萬元打算向父親借貸,再慢慢歸還。酒席解決了,還有另一問題未解決,那是住屋問題。他們原先決定租屋住,但因為近來的租金非常昂貴,他們又想多儲蓄一點金錢,便決定先住在父母家裡,等儲夠金錢後再置業。
所謂「相見好,同住難」,婚後與家人同住了半年後便改變初衷搬出去租屋住。租金已佔了他們三分一的收入。近來物價飛脹,更令他們百上加斤。他們問我如何能令其困境紓緩一點?
依我的意見,當初應不要花太多金錢於風光的事情上。想儲蓄多一點金錢,必需減省無謂的開支。我會建議Y先搬回父母家暫住,這可減省租金及相關的支出,再把部份支付家用給父母,以分擔父母的負擔。另外,亦可與妻子商量在家中的家務事宜如何分配,如洗碗、打掃家居。有空時可下下廚,烹調一兩味小菜給父母品嚐,相信這可以大大改善婆媳關係。假期時,與父母到茶樓品茗,這些看來細眉細眼的事情,已可令父母高興。
他們亦可以在日常開支方面看看有甚麼可以慳一點,例如返工時,不要出外吃午餐,可以自己製作便當,帶回公司吃。便當的款式可以很多元化,在圖書館內可以找到一些教人製作便當的書籍。那些便當的材料既便宜又有營養,非常可口吸引。
假日消閒活動,可以到郊外野餐、行山,既可呼吸新鮮空氣,又可鍛鍊身體,可強壯心肺功能,大家又可以有多些時間分享日常遇到的趣事,既可增進感情,又可加深彼此的了解。
少花金錢,儲蓄彈藥,無論是那特首用了多少年才建成居屋、或是買私人樓,當機會來時便可以昂然入市。

(資料來源: Yahoo!財經 理財多面睇 李兆波 2011年10月17日)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轉貼:7種永遠買不到樓的人

1.永遠覺得房價還會跌的人:這些人天天就在盼望崩盤,最好是開發商把房子都造好了在倒貼給他,在等待奇蹟會發生的夢中......

2.永遠總是慢人一拍的人:看房的時候,這好那也好一到關鍵時候就默默唧唧,當斷不斷,猶猶豫豫,總是等機會過去了在懊悔的人。
3.永遠都不相信開發商和中介的人:這些人永遠都以自己為中心,寧負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負我!世界上沒有純為人民服務的開發商也沒有永遠坦誠的中介,畢竟大家多是做生意要吃飯的,關鍵是你怎麼去看怎麼去對待!

4.永遠總是看而不買的人:這些人不是不想買,而是總想多看幾套結果一看就不可收拾,房子總是越建越好,價格卻也越升越高,好不容易看好了一套一問價格傻了:怎麼和我當初看的價格差這麼多呢?
5.永遠相信專家的話的人:孰不知那些天天喊房價要跌的專家其實一邊在喊跌一邊卻在到處抄底,試問下中國那位專家不都是有好幾套房子?如果房價靠中科院靠那些整天就知道吹牛皮的專家能跌下來,那。 。 。 那你相信?

6.永遠都在等待房價跌倒谷底的人:這些人就跟炒股票一樣,天天在等抄底,可是又有幾個能知道谷底在哪呢?
7.總想買套十全十美的房子:這些人往往口袋裡都沒幾個錢,所以總想把錢用在刀刃上!實際上有見過十全十美的房子嗎?想要天安門的位置,中央別墅區的環境,燕郊的價格,想想可能嗎?結果在看了n多房子後總於覺得累了困了,明白了房子原來是不能沒有缺點的,在遇到一個黑中介或者是黑心開發商拼命的忽悠下一頭就栽進去了,最後就整天在家裡怨天怨地怨人!



(資料來源:二手房地产培训 邓小华 2011年4月12日)